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

「舞至愛之終結」的啟悟

昨天去了文化中心觀賞這齣劇場,只是因為以前曾看過進劇場的「魚戰役溫柔」,而對這對夫妻拍檔的劇團有好感,想像她們的演出一定不會令我我望。
「舞至愛之終結」是改編赫曼.赫塞 Hermann Hesse 的名著「流浪者之歌」, 赫塞生於德國一個傳教士家庭,到訪過他視為其靈聖之家的印度,「流浪者之歌」被視為歐美地方認識古印度的響導。而音樂就配以連納.高雲 Leonard Cohen 創作的歌,高雲歌曲引人之處,在於其樂曲中那份存活的詩意,一種功聽眾去面對超越自我灰暗一面的能力。而助高雲面向生命動力是他追隨二十五年的佛教信仰。透過經歷厄困而步向自由和解脫,就如赫塞筆下的薛達一樣。(採自「舞至愛之終結」場刊)
「流浪者之歌」的主人翁薛達的遭遇及名字,就是用來代入印度佛教創如人﹣ 釋迦牟尼, 出家前的名字:Siddhartha為書名而可知,故事大致是:薛達因身婆羅門的教義無法為他指向透析真我的道路,向父親說服下獨個兒走向森林過苦行僧生活,希望從中尋求到解困,可惜在他靜坐禁食了28日後,困厄仍解擺脫不了。當他想離開森林時遇到一個船伕,船伕說在海中學習了很多啟悟。
薛達回到塵世中很快就學習到凡人所朝思慕想的榮華富貴,並與名妓生活及後生下一子,表面開心富庶的生活下,薛達最終仍覺得一無所有,厭倦了慾念與貪心,他再度失落,又來到了那條河遇上了船伕並成為他的助手,船伕引導他傾聽大河的聲音、自己內在的聲音,並棄絕一切文字思想的障礙,只是感受智慧。
當最後他遇上兒子後,他緊握兒子不想他走過自己遭遇的困苦之路,可惜兒子不能明白,並且說恨他,討厭他的虔誠、詳和及平靜。這一刻薛達才明白凡人總要經過墮入世俗慾望,最後才會了解甚麼才是無慾無求 。
劇場最後帶觀眾回到現實,問觀眾一條問題:假如有一個人雙手緊握葉技,因為跌下來就會有人拿起刀來想斬下他的頭,假如是你會怎樣做呢?
其實觀眾都很聰明,大家都估到要放手,因為只有放手才會重生。這是很出名的佛陀故事,其實如我的一位觀眾,當然是明白這個道理,特別是我對佛教有點認識,但這幾年我都在自我角力之中,一時的活在封閉空間,一時的隨波而行,一時的胡思亂想,「我不在」好像就是要表現這個內心的問題,究竟「我」是甚麼?「我在」是甚麼?而「我不在」又是甚麼?當要明白「我不在」,其實先要明白「我」。

「我不在」可以很表面化,亦到可以有深層的意思,這個題目沒有一定的答案,正如每個人對於文字的理解都不到,經歷及感受到不同。

施援程